那一年(1998年),政府為了抵御亞洲金融風暴帶來的影響,取消福利分房,決定將房地產作為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全面實現居民住宅貨幣化、私有化,自不斷推動房產改革以來,一部波瀾壯闊的買房、炒房史詩大片上演了。
買房大軍輾轉大江南北,不斷壯大自己的版圖,北至朝鮮接壤的丹東,南至天涯海角,西至成都,猶如龍卷風一般狂掃、席卷東部海岸線。甚至把觸角伸到了新加坡“旁”,部分人士買到倫敦。
自此,“將全國乃至全世界樓市當做滿漢全席一一品嘗”、“買房就是買豬肉,出手要快,手起刀落利落干脆”就成了買房團的宗旨。
眾所周知,買房的重要場合是售樓部,開發商的房子蓋得越來越高,越來越漂亮,自然也會在售樓處下足功夫,在精雕細琢的同時,也卯足了勁兒放大招,恨不得讓全國的人們都往售樓部里鉆。
而樓盤銷售中心是最能體現一個樓盤的規劃理念、建筑質量,既是兼顧開發商接待、營銷、辦公的重要功能場所,也是與顧客溝通、成交重要空間。怎么樣打造出最吸引人們眼球、達成交易,一直是新樓盤從設計之初到落地建成最關鍵的一個環節,下面我們來談談售樓部設計的進化發展史。
大賣場的1.0時代
_____
樓盤的售樓部在最早期就是個臨時搭建的賣場,一邊工地火熱朝天、塵土飛揚在施工,一邊大鐵硼里擺著沙盤和區域位置圖,買賣雙方直奔主題,就是多少錢,少不少?......開價砍價,和菜市場沒什么區別。
早期有些聰明的開發商為了吸引購房者,會推出一些吸引眼球的點子,比如砸金蛋抽獎、送冰箱送彩電、提供點心等小吃茶水等。
當然,也有什么魔術、音樂演奏等等助興表演,然而這并沒有擺脫售樓部“賣場”的屬性,這些花哨的藝術或者娛樂活動的加入,也只是為銷售屬性做服務而已。
高大上的2.0時代
_____
自中國加入WTO以來,隨著經濟突飛猛進,錢也越來越多,一部分是作為債務印出來的,而房地產作為蓄水池也水漲船高,房價飛上了天。各家都想成為全球第一大房企,行業競爭激烈,進入拼品質的時代,售樓部自然也得跟著高大上。
這一階段的營銷中心,已經從外觀上看擺脫了菜市場、賣場氣質,融入了更多商務洽談、休閑的功能,讓買房成為一件比較有逼格、上檔次的事。
而本質上,售樓部還是個談買賣的地方,售樓部作為售房的屬性依然占據絕對主導地位。
一般除了有買房需求的,或者通過電視、媒體廣告等途徑了解過這個樓盤而主動上門的人,其他沒有買房計劃的人是不會走進這座高大上建筑物內部的。此時,售樓部單一的銷售接待功能,并沒有因為裝修硬件的升級而改變。
但不可否認的是環境變得更好了,服務品質也提升了,售樓小姐也打扮得越來越漂亮了,但并沒有在真正意義上為樓盤營銷提供更多幫助。
網紅的3.0時代
_____
隨著網紅電商的日益沖擊,實體行業尤其是商業購物中心都想方設法嘗試通過線下場景式的體驗來挽回客戶的心,開發商們受到這種場景營銷的啟發,并迅速學到了精髓。
于是售樓部里便有了電影院、圖書館、網紅餐廳……等等,這是因為房地產商意識到了售樓處潛藏的價值。無論是憑借小資情調還是特立獨行的風格,目的就是要將樓盤的銷售中心捧成耀眼的明星,以吸引潛在的購房者。
這些進化了的網紅售樓部突破了原先單一銷售功能,將自身進化成大IP、明星,成為導入流量和人氣入口,具備吸引潛在購買和非主動購房人群的能力。
即便是不買房子,呼朋喚友來這里聚聚,喝喝咖啡,看看書也好。通過這樣口碑相傳,總有人來想看看房吧?這樣的售樓部已經不只是原先僅有的樓盤展示、銷售接待能力了,更具備對普通人群、潛在客戶的吸引力。
有開發商為了迎合更年輕的購房者、初次購房者、小公司老板和創業者等人群,更是把售樓部打造成集購物體驗和趣味活動為一體的多功能空間,彰顯樓盤客戶群體的獨特個性,同時也是為了提高售樓的空間利用率。畢竟售樓部一般面積都不小,閑置著也是浪費。
歸根結蒂,從1.0到3.0時代,售樓部設計進化的是外觀和功能,不變的,是其折射出的房企對于購房者及業主的服務。對于2021年的開發商來說,受限于全新的市場環境與政策規定,過去粗獷的開發服務模式已經行不通,拼速度、拼規模的時代已經落幕了,現在的行業,拼的是產品和服務質量。
免責聲明:文中部分資料源于網絡,版權歸原著作者及其公司所有,我方整理僅供學習研究之用;若圖片及內容侵犯到您的權利,請與我們聯系刪除。